Friday, August 21, 2015

Pu_Chieftain

轉載自紅河日報:【彝族普姓由來和興衰— 馬理文】 (2014-02-22 13:53:19)

普姓,中國《百家姓》裡沒有的一個姓。
在夷姓改漢姓中,普姓是清乾隆皇帝特允許保留的夷姓。

至今,普姓的人仍會自豪地說:在中國,只有云南才有普姓,凡姓普的大都是彝族。
普姓,在中國彝族史,特別是雲南彝族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。

普,彝語,譯成漢語為祖、祖先之意。
大約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,彝族始祖篤慕,為避洪水氾濫,率古夷人(彝族先民)遷徙到今昆明東川、昭通一帶謀生。這一帶彝語為能尼羅尼幾堵迷,意為:紅土地,黑虎山出銅地方;哈尼語為:虎尼虎那,意為:紅土地,黑石頭地方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古夷人逐漸形成武、乍、糯、恆、布、默6個大部落。始祖篤慕有6個兒子,待6個兒子長大成人後,率族人在尼羅白山殺牛祭祖分支。此事彝文史書稱六祖分支”“六祖魂光輝,土家族稱六子分家

篤慕令其長子穆阿法率武一支往西遷,其子孫成了今滇西、小涼山一帶的彝族。令次子穆阿枯率乍一支往南遷,其子孫成了今滇中、滇南地區的彝族。令三子穆阿賽率糯一支和四子慕阿臥率恆一支一起往北遷。數年後兩隻從永善渡口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南部地區,糯支改稱為曲涅,並一直往西遷,成了今生活在西昌、大涼山一帶的彝族和唐朝初期從西昌、冕寧一帶遷回雲南的哈尼族。恆一支改稱為古候,從川南往東遷,成了今生活在四川屏山、宜賓、瀘州一帶的彝族。布、默兩支往東遷,布一支成了今生活在貴州、廣西一帶的彝族。默一支越過貴州入五溪(湖南),成了今土家族。

普姓,是篤慕兒子穆阿枯所生的長子後裔,封建帝王,封建土司的繼承王法是:立長不立次,立嫡不立庶。六祖分支穆阿枯成了乍一支的頭領,往後其職位只能由嫡生長子來承襲。這是封建王法,嫡生長子自然成世祖。歷經千百年演變,乍一支嫡生長子為納樓永樂末代土司普國泰;跨越兩朝,前半生為土司,民國服務,後半生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服務的前紅河州政協副秘書長普增輝;現存者為出生在元陽的納樓永樂土司衙門,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雲南大學物理系,後供職於個舊無線電廠,現退休在家的高級工程師普光斗先生。
嫡生長子長孫為祖,彝語為普,成了這支的身份,久而久之成了姓,普姓由此而來。

乍一支遷至滇池一帶休養生息,生兒育女。這時是西漢時期,漢武帝在征服雲南周邊鄰國後,對雲南的少數民族實施攻心為上的戰略。令其漢兵在滇池中打造一艘有樓的船,船載著軍士每天在滇池裡游弋,士兵在船上習武。滇池四周的乍支普姓和其他彝民看到漢族居然能在船上造樓,可不得了,就歸順於漢朝。這就是雲南有名的漢習樓船”“滇國歸漢。在這一歷史大變革中,乍一支普氏首領率其臣民歸順。漢武帝就用皇帝才用的九重錫命杯賜酒給乍支普氏首領喝,並牽來五匹馬,讓五馬分別向五方奔走,五馬所到之處為乍支普姓領地。這就是納樓土司新建衙門時,門上必有的九重錫命傳金碧,五馬開基自漢唐對聯的歷史淵源。

這時的乍支普姓進入興盛時期,其衙門設在阿谷咪”“谷窩,彝語,即昆明。疆域北至昆明,南至核咪,即通海,西至威楚,即楚雄,東至阿瀘匹堵,意為石頭開花洞,即瀘西阿瀘古洞地區。

  樹大分支,山大分脈。普姓人丁興旺,至三國南北朝時,普姓雖為一家,但內部形成三大宗族部落。總大族長為阿德,阿德育有三子,長子阿雄,次子羅雄,三子步雄,史稱普氏三雄。三子成人後,阿德決定普氏宗族祭祖分支,分別由3個兒子各率一支向東南發展。在分支的家宴上,阿德令長子阿雄率一支向南方發展,古彝語中南為納,給封號為納樓,意為向南方發展的一支。這一支發展成為今通海、新平、石屏、建水、元陽一帶普姓中吃田中生長的細葉菜的人和地區彝族。阿德正要給次子羅雄封號,羅雄被雞骨頭卡住脖子,咽不下去,吐不出,當場死亡。雞肉是彝族的主要食物,不可不吃,恰巧當晚宴席上有一道菜是田中生長的細葉菜,就把羅雄的死因推給細葉菜,說是吃細葉菜中毒死亡,規定羅雄子孫不得吃細葉菜。中毒彝語叫昂,悲切中阿德將次子一支封為昂支,也稱普昂支。羅雄死亡,其子孫還小,就留在滇中,其子孫成了今天居滇中彌勒、瀘西、石林一帶姓昂的和普姓中不吃細葉菜的人和地區彝族。

阿德要給三子步雄封號,步雄嘴裡不停地叫著嚇死我了,嚇死我了。嚇,彝語為酒。阿德干脆封他為酒支,也稱普酒,令他率一支部族向東發展,其子孫成了今文山、曲靖一帶姓普的人和地區彝族。丘北的普者黑為彝語,準確的說應是普酒黑,意為普酒家的海

史料記載,清時,今華寧的土知州為納樓一支中的普提,清初普提歸附清,被清太祖愛新覺羅·努爾哈赤賜姓祿。到清康熙四年,普提正式改普姓為祿姓。由此,普、昂、祿三姓同祖同宗,同為普姓。

阿雄、羅雄、步雄三弟兄分支後,各據一方,各勢力逐漸強大。到南詔王閣羅鳳統一三十七蠻部,實施三十七蠻部聯盟時,三十七蠻部中的納樓部、步雄部、羅雄部、寧部、納苟部、羅伽部、休制部、峨部、中部等10部均屬乍支普姓同宗同族。這時是普姓宗族的全盛時期。

唐貞觀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前,普姓雖為一族,但名多數不冠普字,父子、兄弟也不聯絡,而是任其所好,各為一名。唐貞觀二十三年,南詔王細奴邏廢除選舉首領舊制,開始在烏蠻諸種中實施父子聯名制,實行繼承製。其他諸姓一律採用姓與名分開,父名第二字為子名第一字連接下去,形成父子聯名制。而普姓則各取自名,互不關聯。有用普冠名,也有冠普,用排字輩方法連下去。這些方法沿襲唐、宋、元、明四朝,至清乾隆年間夷姓改漢姓時,乾隆皇帝特許普姓保留,普姓就姓與名相連沿襲下來。

三祖分支後,納樓一支從昆明往南遷。其祖阿雄將衙門設在新興州(今玉溪),施政數百年後,昆明、玉溪一帶發生瘟疫,瘟疫吞噬了無數生命,就撤離玉溪,往南遷徙。每到一地,他們就利用彝族崇拜祖先篤慕、圖騰虎的心理,宣揚自己是篤慕的長子長孫,是黑虎星下凡,要民眾服從他們,有不服從者,實施武力吞併,先後佔據了峨山、石屏、通海、建水一帶,把衙門建在建水城中心,實施對這一帶的統治,從元朝時期繪製的納樓疆域圖上看,今石屏、建水縣所轄的岔科、青龍、李浩寨、漾田、普雄、南莊、渣臘、官廳、老李洞、面甸以及個舊所轄的賈沙、保和、卡房,蒙自所屬的蠻耗、冷泉、新田和紅河南岸地區、老撾北部地區、越南老街省北部地區全在他的領地內。這時期的納樓一支,仍處在強盛時期。

到元朝中葉,納樓被元朝政府封為千戶所(七品),但其統治地位開始出現動搖。元兵多為漢兵,蒙兵甚少,漢兵多為北方兵,他們從北方到南方這一水草豐茂、四季如春的地區後,就定居下來。他們憑元朝政府的支持,手握兵權、政權,就採取各種手段佔據建水、石屏城中心地段,佔據壩區土地。納樓只好讓出城中心,將衙門建在城邊。通海、石屏等廣大地區的領地也丟失了。

明朝時,納樓被明朝政府封為長官司(七品),但朝廷從中原源源不斷地移漢民至雲南屯軍屯田,使雲南的漢族人口首次超過當地少數民族人口。漢民以軍隊為先鋒、政府為後盾,每到一地,政府統一劃給土地無償耕種,壩區土地被以各種藉口、手段佔有。納樓衙門也被擠出城到狗街建衙門,不久又從狗街遷官廳建衙門。
19173月,省主席唐繼堯將納樓普姓土司所屬的,擁袁反唐的北三個里、南三個里實施改土歸流。僅剩擁唐反袁的普國泰所屬的永順里和樂善裡。

1940年,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,雲南省政府對永順、樂善二里實施改土歸流,為建水縣​​永樂鄉,但名改實不改,仍實行土司製。 19501月,永樂鄉解放,在雲南彝族史上佔有顯赫地位的普姓土司由此結束。但其後裔遍布全國,人才輩出。民國時期,普國泰4弟兄先後畢業於雲南講武堂,4人任過國民黨軍政要職。 1910年至19458月,3代人4次出兵抗擊法帝國主義對祖國領土的侵略,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詩。 1949年後,普氏門宗人任省、州、縣領導​​的比比皆是。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b875f73f0101p10f.html